韩延的最新科幻片,确实拿出了顶级创意 - 霸气村电影网
    • 韩延的最新科幻片,确实拿出了顶级创意

      来源:人气:791更新:2025-07-26 15:00:28

      当我们看到《未来赞美诗》的时候,并不会将注意力过度放在这部短片是全程使用 vivo 手机完成的,且未用到任何辅助设备。因为运用手机拍摄带来不逊电影级的影像成品,这已经是我们早就可以接受的一件事。

      更值得关注的是,它承载的叙事越发成熟,蕴含的思想日益锐利。


      《未来赞美诗》

      《未来赞美诗》是vivo和FIRST影展持续合作产出的第四部名导短片,全长20多分钟,观看过程中,屡次被巧妙的叙事反转和科幻创意所震撼。

      短片是关于记忆储存的,它先用一次视角和身份的反转,让整部影片的情感重量改换全新落点,迫使观众重新审视哀恸与记忆的本质,再从社会学维度实现对科学概念的突破,让观众对科技的未来产生深刻的反思。

      故事一开篇,是一个大家很熟悉,而又能够瞬间共情的温暖场景。儿子回家,母亲却像小孩一样躲在衣柜里,原来是儿子要说服母亲去做健康检查,她就像儿子小时候一样,听到去医院就躲进衣柜逃避。

      其实人物身份的置换,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构建。越是短的篇幅,越需要这样精细的结构。

      在医院等待检查的时候,他们偶遇记忆储存公司的推销,所有的铺垫都将观众的预期导向一个关于「如何为亲人留下念想」的温情故事。


      从一个短片的篇幅来说,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第一幕,叙事真正的力量,在反转的瞬间爆发。我们已经预埋后续剧情,一定会有人储存记忆,但没想到离世的并非母亲,而是健康的儿子。观众此前所见的一切,原来都并非实时发生的情节,而是母亲正在访问的、儿子生前储存的记忆片段。

     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剧情反转,而是一次彻底的视角和身份的置换,呼应了之前衣柜的剧情,完全颠覆了观众的情感预设。

      之后,叙事主体从儿子转移到母亲身上,她成为故事真正的核心主角,一个独自面对丧子之痛、试图在数字残影中寻找慰藉的幸存者。这一结构性的颠覆,迫使观众重新评估此前看到的每一个互动细节,将一个关于「活着与关怀」的故事,重塑为一个关于「怀念与铭记」的长歌。


      很多观众知道,韩延的电影创作始终围绕着生命这个核心母题。他持续探索着人类在面对疾病、衰老与死亡时的情感状态。

      《未来赞美诗》是一次延续,也是转向,它继承了韩延「应对失落」这一议题的关注,却彻底颠覆了他以往作品给出的答案。

      如果说他过去的电影是在人际关系和自我奋斗中寻找慰藉,那么这部短片则大胆地往前走了一步,质疑慰藉的本质是如何被异化。

      从过去到影片中的未来,人的记忆和思念载体,经历了从文字到照片,再到视频,再到全息记忆互动的过程,日益升级,高触感、高觉知的形态,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某些难以支撑的瞬间。而韩延标志性的治愈风格,叠加出一种带有强烈未来感的视野。


      故事提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问题:如果治愈悲伤的药方带来比悲伤本身更复杂的后果,会发生什么呢?韩延的思考已从对自然死亡的哲学探讨,转向对非自然的、被技术异化的「后生命」状态的思考,捕捉到了当代社会对技术主义侵入人类最私密情感领域的普遍焦虑。

      这里也不得不提叶童的表演,她饰演一位膝盖患病的老年女性,走路蹒跚,但是可以感受到她身上积蓄的强大能量,尤其是对生命的悲恸之力。通过她每一个表情,通过她无声的呐喊,能够让观众非常切身地感受到这种冲击力量。她的表演,是整个故事科幻性与人文性的立足点。


      一流的科幻片,常常都会有一个从科学概念到社会批判的递进。

      本片的做法是,它最核心的科幻设定,并非记忆储存技术本身,而是它作为一种营利性服务的实现方式。为了「再见」儿子一面,母亲掏空积蓄,最终只能负担得起浅度的记忆访问权限。

      随着财力进一步枯竭,她最终只能入职这家公司,通过推销技术,换取观看一段5秒钟的、循环播放的影像片段。


      这种设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数字阶级鸿沟,故事将一个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具象化。在未来,我们最私密的感情,可能也将被置于付费墙之后。

      这个极具创意的设定,也是影片最令人恐惧的隐喻。它象征着生命、母爱,最终被降解为一个个支离破碎、无限重复的数据包。

      这无疑是对当代数字媒体文化,也就是记忆的GIF化的绝妙讽刺。这段循环播放的影像不再是疗愈的工具,而是一种精神折磨的机制,将母亲永远囚禁在一个毫无意义的瞬间,彻底阻断了她的真实哀悼和情感康复。

      影片的整体气质,从一个温情的场景出发,最终走向尖锐的反思,也让人想起库布里克的名作《闪灵》,同样是陷入一种循环困境,最终导致人失去理性。

      也许《未来的赞美诗》正是解答了《闪灵》的谜题:人为什么会陷入一种循环,最终并接受这种循环,因为对眼前的生活不抱继续前行的希望。


      《闪灵》

      而科技的发展,本应该是给人这种希望的。

      王顾问的辞职表面上是人性光辉的闪现,但这一行为恰恰反衬出体制的残酷,或者说他从这个母亲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,他得以清醒与解脱。但这个可怜的母亲,成为了压迫她的那台机器上的新齿轮。


      在母亲、回忆中儿子的身影,以及代表资本的王顾问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,一个念着对未来的赞美诗的流浪汉。这类的角色,看似有些神智上的与众不同,但在大多情况下都承载着某种意义上先知的角色。


      他身上布满芯片、已经快没有多余位置了。尽管他住在公园的帐篷里,看上去被现代生活抛弃,但他仍然成了数据殖民主义的字面化呈现,描绘出社会最脆弱的群体如何被彻底物化,身体沦为廉价的服务器和活体硬盘,这是将人视为数据来源的社会逻辑发展到极致后的恐怖图景。

      给流浪汉注射芯片后,母亲终于获得与儿子的回忆相处的员工福利。她如此苦心才能获得5秒的相处,不由得让人想起前面的剧情,富人家庭正在付费提取一只宠物鼠的记忆——人不如鼠啊。


      这个荒诞的细节是整个故事对社会讽刺的巅峰,它揭示了这个世界令人发指的不平等,对于穷人而言,记忆是维系情感的、破碎而昂贵的必需品。

      但对于富人,记忆则是一种后人类式的、轻浮的奢侈消费品。他们也有眼泪,他们也对宠物有真的感情,只是这种情感本身就具有了阶级性。

      未来是否真的值得赞美,在故事所塑造的未来,并不遥远,而这一项科技诞生的初衷,或许是为了以人为本,但是其落地执行仍然难以避免地产生了阶级分化,导致穷人无法享有这项技术。

      同时,因为对情感的需求,对回忆的依赖,新科技在穷人的生活里,反而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电子鸦片。不计成本的投入,导致自己只能变成新的「下线」。


      故事的标题与内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这个未来真的值得赞美吗?

      所以《未来赞美诗》标志着一位人本主义导演,将长期以来对死亡母题的痴迷注入到一个更具批判性、更富警示意味的叙事模式中。

      他不再仅仅是抚慰观众,更是在向他们发问。


      整个短片的制作,全程使用vivo手机拍摄,无任何外接辅件,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。一个代表着影像创作可以打破阶级,让人人都有创作载体的工具,被用来讲述一个关于技术剥削与阶级分化的故事,这为影片增添了一层媒介自我反思的深刻含义。

      韩延导演在《未来的赞美诗》的映后,提到自己对未来科技是持一个拥抱态度的,但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,尽管拥抱未来,期待未来,他也不由得思考,好的科技最终是否会导致坏的结果?让科技在前行路上走入歧途的到底是什么?

      但科技巨头反身回望,停顿的片刻,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希望的所在。


      时间步履不停,未来必然会到来,当我们以人文情怀凝视科技发展的深渊时,人类最本真的情感 ——那份对美好的永恒向往,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。

      让我们在数字洪流中始终紧握人性的罗盘,指引未来之舟航向充满希望的彼岸。


      最新资讯

      站长合作TG:@YSAV2025

      Copyright © 2009-2025

      统计代码